近年来,圣诞节在中国已经成为一个相当受欢迎、高度世俗化的爱游戏app“洋节”。不过,你也许不知道,圣诞节在中国的历史,可以追溯到遥远的100年前,而且现在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圣诞习俗,其实都是爱游戏官方网站在中国特有的。
百年前的中国圣诞节
早在晚清时期,中国人第一次看到西方人过圣诞节。1868年,作为斌春使团翻译的张德彝,在伦敦切身感受了一次平安夜和圣诞节的盛况。1877年,刘锡鸿出使英国,在圣诞宴席间,还见到了“圣诞老人”在馈赠礼物。
与此同时,国内报刊开始出现关于圣诞节的介绍。随着教堂、教会学校,以及中国教徒的增多,到20世纪最后几年,圣诞节在中国已经颇具规模。如上海南浔路天主教堂圣诞节时的观礼者常“多至三千余人”。
圣诞节商家促销,也并非现代生意人的专利。有学者统计了20世纪20年代在《申报》上打过圣诞广告的商家,经营范围从瑞士名表、德国水墨画,到儿童玩具、衣服鞋帽,无所不包。
国民政府时期盛况空前
国民政府建立后,蒋介石皈依了基督教,所以对圣诞节极为重视,常常在这一天发表讲话,勉励民众。在蒋介石的示范作用下,20世纪三四十年代,中国人庆祝圣诞的习惯的更加巩固。
中国人过圣诞的热情,甚至让外国人感到迷惑,称“当夜娱乐场所中都是客满,而内中十有九就中国人。这实比中国双十节国庆日所聚集取乐的人多出几倍”。可见圣诞节在中国民众间,并没有什么宗教性,只是一个较为单纯的狂欢节。
建国后风向几度改变
1949年后的很长一段时期,极少再出现圣诞狂欢活动。朝鲜战争期间,因麦克阿瑟曾宣称要在两星期内结束战斗,让美军能“回家过圣诞节”,《人民日报》也在1951、1952年的圣诞节前后,针锋相对地发起一系列以圣诞节为题材的宣传攻势,嘲笑麦克阿瑟的狂言破产。
随着改革开放及中国同西方关系的好转,到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,《人民日报》上关于圣诞节的报道趋于正面。此后,民间过圣诞节的风气渐起,并在商业利润的刺激下影响日广。
反对之声一直存在
圣诞节在全国的流行,从古到今的反对之声并不在少数。廖仲恺、蔡元培、陈独秀、李大钊等人,在1922年至1927年间,都曾号召过抵制圣诞节,将该节的流行,视作“帝国主义”的一种侵略方式。
2006年的圣诞节前夕,10名来自北京大学、清华大学和其它名牌大学的博士后一起写了一封公开信,要求中国人抵制圣诞节,抵抗“西方软实力”的入侵。他爱游戏们警告,“在中国庆祝圣诞节的人正在做西方传教士100年以前想做但却没有成功的事。”
《人民日报》也有了对圣诞节的“反思”,如1993年刊文《海外华人的圣诞困惑》,质疑“为什么……佛陀、孔子、老子、张道陵等人的生日就不是‘圣诞’?”2006年刊文《年轻人为何热衷圣诞节》,对“一些人对圣诞节热衷,而对自己的传统节日,如春节、端午节、中秋节、重阳节等有所冷淡”的现象“感到忧心”。2015年刊文《过洋节带给我们的思考》,号召“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节日”。
中国式圣诞节的特点
泥萌以为的这些圣诞习俗,其实都是中国独有的。
1、平安夜的平安果
中文把Christmas Eve翻译为“平安夜”,苹果便取了谐音华丽丽地升级为平安果,有保平安促祥和的神奇功效。
有说要向24个不同姓氏的人要24个苹果。有说要去24个不同的地方买24个苹果。有说要6个苹果,其中3个红的,3个青的……难道集齐之后可以召唤圣诞老人吗?
2、吹萨克斯的圣诞老人
这种形象很多人都不陌生,这也是中国独有的。身在多才多艺的中国人当中,圣诞老人哪能没有一技之长呢?
3、变身情人节的圣诞节
外国人把圣诞当做家人团聚的时刻,在中国,圣诞却常常被当成了情人节在过。商店的礼品专柜摆满了鲜花、巧克力、泰迪熊,餐厅纷纷推出“浪漫双人套餐”,更有圣诞节扎堆求婚的。单身狗再次受到一万点暴击伤害!
4、熙熙攘攘的大街小巷
外国人过圣诞节,都要和家人宅在家里共享团圆时刻,看看咱们!大街小巷张灯结彩、喜气洋洋。逛街、聚餐、K歌、看电影……人潮涌动,一片欢乐的节日气氛。
5、世界最大的主题乐园
圣诞老人的故乡在芬兰,“第二故乡”却在中国成都。据称,成都将与芬兰合作,在2016年建成“亚洲第一座,全球第二座”的芬兰正宗圣诞乐园。
占地13000平方米的乐园中,除了各种游乐设施,还会设置圣诞老人办公室和专属邮筒。考虑到业务繁忙,圣诞老人将在当地招募小精灵和他一起办公。
嗯,圣诞老人和国宝滚滚一起玩耍,画面太美!
(看看新闻网记者:邵晨星)
发表评论